1818年出生的他,竟是清朝首任驻外公使?为何被骂汉奸令人唏嘘!

山本浩司 2025-05-01 娱乐 7 次浏览 0个评论

不安分的少年

1818年,湖南湘阴的郭家宅院里传出婴儿的啼哭。这个出生便含着金汤匙的孩子,从小就与众不同。私塾先生教《三字经》时,他偏要问“人之初为何性本善”;长辈讲“华夷之辨”,他盯着西洋商船上的三角旗嘀咕:“为啥咱的龙旗不是方的?”在岳麓书院读书时,他总爱蹲在墙角翻看《海国图志》,还与曾国藩、左宗棠结为兄弟。曾国藩练字,他研墨;左宗棠骂洋人,他却插嘴:“红毛的炮舰比咱们的舢板快好多。”气得左宗棠摔了茶碗。

从“湘军财神”到“洋务异类”

1852年,太平军战火纷飞。郭嵩焘带着一箱账本冲进曾国藩大营,首创“厘金制”,从商贩手里抽税养兵,让湘军壮大。可他给湘军买洋枪洋炮,还拉洋教官练兵,新式火炮炸膛后,“崇洋媚外”的帽子就扣在了他头上。

伦敦使馆的孤勇者

1876年深秋,58岁的郭嵩焘带着《烟台条约》和30箱书登上赴英邮轮。在伦敦,他成了西洋报纸的“搞笑担当”,但他深夜写下的《使西纪程》却掀起惊涛骇浪。

刀尖上的外交舞步

在女王接见仪式上,他坚持不行跪拜礼;参观天文台,他与英国学者争论“地圆说”;在酒会上,他敢对格莱斯顿首相直言。他还带着使馆人员学跳华尔兹,这些举动被同僚刘锡鸿参了“十大罪状”。

破碎的觉醒者

1879年,顶着“汉奸”骂名回国的郭嵩焘,在长沙码头遭乡亲们砸臭鸡蛋。岳麓书院也贴满“诛国贼”的揭帖。他主持修建的湘江堤坝救了全城百姓,堤碑上却不敢刻他的名字。晚年隐居时,他对张之洞、康有为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看法。临终前,他在诗集里写下预言,可窗外却传来孩童骂他的童谣。

迟到的平反

1919年,五四运动时,一群学生闯进郭氏旧宅,对着残破的《使西纪程》手稿肃立鞠躬。1995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刊《郭嵩焘全集》,肯定了他的价值。此刻,湘江涛声依旧,岳麓山雾散云开,那个孤独的背影,终于等来了历史的回响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新闻小说网,本文标题:《1818年出生的他,竟是清朝首任驻外公使?为何被骂汉奸令人唏嘘!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